朱元璋知道杨维桢提出的应征条件后,就越发器重他了。
他不但慷慨地应允了杨维桢提出的条件,而且特赐皇帝安车,让杨维桢坐着进京。
杨维桢颇受感动,来到应天后,他对礼书的发凡、体例等,进行了详细的指点,只住了三四个月,即悄然而返。
朱元璋尽管很生气,无奈有约在先,倘若加以惩处,有失皇帝信誉,只得听凭他平安归去。
从此,杨维桢的自由来去被传为了佳话。
朱元璋豁达大度、礼贤下士的美名,在儒生中广为流传。
俗话说伴君如伴虎,有一些老朋友,在朱元璋打天下时鼎力相助,一旦他荣登大宝,成为炙手可热的真龙天子,便立刻像躲避瘟疫一般脱身而去。
有的坚决拒绝做官,有的不告而别,隐姓埋名,遁迹江湖。他们知道,对于胆识过人而又天赐机缘的幸运儿,只可以与之共患难,而不可以共富贵。
如果不远远地离开,一旦老虎发怒,就会被其一口吞掉!
最为典型的例子,就是精通卜筮象数之学的儒生陈遇。
朱元璋攻占集庆之后,就请他出谋划策,参与机密。
朱元璋称吴王后,授他供奉司丞,他坚决谢绝。
朱元璋登皇帝宝座后,三次授他翰林学士,陈遇照样推辞。
朱元璋便赏他一乘小轿,拨十个扈从跟随,以示宠荣。
洪武三年,朱元璋又请陈遇做中书左丞。第二年,再请他做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,但一概遭到坚拒。
后来,又授他太常寺少卿、礼部尚书。
尽管朱元璋几乎要翻脸,但陈遇仍然心波不起,坚不应职。
这样一而再、再而三地不给皇面子,朱元璋当然很恼火。
但想到“君子不可夺志”这句古语,同时也为了表现自己的仁厚大度,才没有对陈遇加以处置。
此外,朱元璋为了笼络老儒,决定给他们的儿子授官。
有一天,朱元璋当面试探道:“陈先生,朕三番五次授你官职,你都不应。
朕只得把官职授给你的儿子。”
“陛下,此事万万不可!”陈遇慌忙推辞。
“为什么呢?”朱元璋板起了长脸。
陈遇叩头答道:“臣的三个儿子,年纪都还小,正是学习做人的时候,给他们授官,
只能增陛下之累,有害无益,此事还是以后再说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