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大唐的第十二天,李弘渐渐已经习惯身边这些宫女的贴身服侍。
看来人真的是锐意上进很难,自甘堕落却极容易。
宫女为自己舒缓筋骨,真的很是舒服,年轻女儿家的手,尤其相貌上佳的女儿家的手,真的让李弘很是受用。
从洛阳到长安,路途遥远,一路之上,李弘会偶尔看看沿途风光。
最喜看官道两旁绵延麦田,其实到了此时,大唐的小麦种植一直还是在持续推广之中。
关东地区还好,小麦已经有了极大的种植面积,而关中地区,小麦一直推广不开,当地以种植粟米为主,也就是小米。
一直到了高宗时期,关中的小麦种植面积才开始稳步增加,不过增加也是有限。
说起来也是无奈,因为关中人口增长过快,相应占有的土地就会缩减。农民为了求生存,有些农户不得不放弃传统的种植作物粟,而用亩产更高的小麦取代。
小麦从秦汉时期就一直是统治阶级推广的农作物,东汉时期,甚至皇帝亲自下旨推广了九次小麦,不过封建时期的农业一直如此,求稳为主,变更为次。毕竟农人是要靠土地中长出的庄稼过活的。
粟米种植的好好的,没人愿意忽然换了小麦去种,万一一年颗粒无收,那吃什么。
庄稼在此时可是农民的命根子,民以食为天。没人愿意去犯险换种小麦,除非逼不得已。
而统治阶级有心推广小麦种植,却并没有实际的优惠政策和万一歉收的保障扶持,只是留于言表,农民哪敢以身犯险。
杜甫有诗:“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”
到了唐玄宗时期,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中,南方主要是水稻,北方主要还是粟米。
孟浩然有诗: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”
到了孟浩然时期,关中人家待客的方式依旧是杀鸡煮黍,一盘煮熟的鸡肉,一碗油亮的小米粥,如果条件好些,再加上自家酿的米酒。
小麦种植,在关中地区还是要想办法推广。
此时看着绵延麦田,李弘的内心是喜悦的。
尤其看到农人劳作,李弘更是会多看一会。
民以食为天,国以民为本,这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人,就是以农业为根基的大唐皇朝的根本。
李弘看着他们,也在思索着此时大唐存在的一些问题,以及这些问题该如何去解决。
来了大唐,他的初心还是不会变的。
为自己所在的华夏族群,为天下的普通百姓,李弘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。
当然,就此时而言,他要处理好自己和母后的关系,要巩固他在大唐的地位,坐稳这个太子,才能说其它。
这一路李弘最怕就是夜宿,馆驿的床有跳蚤,这是一个现代人不能忍的小动物。已经许多年没见过这种可爱的小动物了,这一见就亲热的咬的李弘一夜一夜不能安眠。
车队经函谷关,经潼关,过了连接关中和关东的大函谷,也就进入了大唐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,关中。
李弘特意留意了关中和关东农作物的种植情况,果然,小麦在关中地区的种植面积不如关东。
关中人口还在增长,均田制到了高宗后期其实早已岌岌可危,买卖土地变的更加频繁,土地兼并的趋势越来越巨。
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,也是李弘最在意的问题。
李弘走一路,思一路,直到车队近了长安城,李弘看着远处暗灰色的庞大城池,整个人的目光都变的和路上截然不同。